将之前的一套代码,重新编译到T536上运行,修改了几个接口与设备树。一直在老化运行了一段时间,没有任何问题。
看开发板的接口防护应该是足够的,但没有做EMC测试,怕给弄坏了。
所以,在功能与性能上,T536的这个核心板 是没有问题的。
一、硬件
不知道米尔市场上出售是是带着这个底板还是单出售核心板,核心板的封装形式,不利于后期的维护,缺少作为核心板这个品类的便捷性。
- 焊接难度高
LGA封装的焊盘位于芯片底部,焊接过程中需要非常精确的对齐,一旦操作不当,容易出现焊接缺陷,如锡珠、少锡、空洞等问题。此外,LGA封装的焊点不可见,焊接后难以检测和修复,需要借助专业的设备如X射线进行检测
- 维修和更换困难
LGA封装的核心板一旦出现故障,维修难度较大。由于焊点位于芯片底部,且焊接工艺要求高,维修时需要专业的设备和工艺。此外,LGA封装的更换过程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,稍有不慎可能导致芯片或主板损坏。
- 成本较高
制造和维修成本相对较高。一方面,其焊接工艺复杂,需要高精度的设备;另一方面,维修时可能需要更换整个产品的板子,增加了维护成本
虽然LGA封装具有高引脚密度和良好的散热性能,减小PCB面积等方面有优势,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,所以,项目中要使用的话,应当根据项目情况进行取舍。
二、软件
开发方式比较繁琐,与传统开发方式有一些差异,就算只修改一行代码,一个参数,也要把整个镜像烧写一次,开发效率比较低。不知道米尔是否可以出一个单独更新设备树、内核或uboot的教程。
在开发板的文件系统中,也没有找到相应的文件可以替换。
还是说,这是全志SDK开发的统一方式,米尔也无能为力。
当然,这也是前其硬件适配时需要修改一些底层代码时需要的,当硬件适配完成后,只在用户层面去开发时,就不会有这种问题了。
三、文档
开发板搭载全志T536处理器,采用四核Cortex-A55架构,主频可达1.6GHz,同时集成2Tops NPU和RISC-V E907协处理器,文档中并没有NPU相关的例程与教程。
鉴于全志SDK的开发方式与传统的嵌入式开发的一些差异,前期会踩一些坑,文档中建议突出这一部分。